影音導覽

手語版 奇木巧雕及原木栽切
    影片簡介
  • 上架日期:2020-04-22
  • 累計瀏覽:1131
  • 全畫面:全畫面(另開視窗)
  •   三義丘陵地形,山多田少,為酸性之紅土丘陵,適合樟樹與茶樹的生長。日據時代日本人大量砍伐樟樹,提煉樟腦油。當樟樹被砍伐殆盡以後,三義居民即僱工種植茶樹,發展製茶事業。先民在種植茶樹時,首先要翻土整地,挖掘出不少樟樹樹根。這些樹根,由於受到了經年累月的風吹、日曬、雨打以及風化和蟲蛀,形成特有的天然造型。三義人欣賞這種鬼斧神工的美感,依勢雕琢天然的樹根,造就了三義木雕早期獨特的「奇木巧雕」風格。

    幕後功臣-製材所

      對木雕工作者而言,不僅要有雕刻技術,還需要有良好的工具與木材原料,才能將藝術創作發揮淋漓盡致,木雕藝術品在雕刻前,木料經過大型原木立體裁切分割技術處理後,將原木預先剖切成適當大小,去除掉不需要或是過大部分,雕刻師才能便於雕刻,「製材所」便是進行這類加工處理的行業。

      三義地區的製材業順應木雕產業於民國50至70年代末的發展,加上本土木材產量大,當年的裁切盛況非凡,市場需求龐大,通常在兩三個月前便須預約排程,鼎盛時期,同時將近有20間製材所。也因為三義在地製品特殊性(木雕與奇木藝品),製材機尺寸相較於台灣其他製材所來得大,像「東山製材所」擁有台灣公規尺寸最大的製材機,專切特殊規格原木。

      對於製材業來講,民國81年是一個分水嶺,台灣政府頒布木材禁伐,從81至86年間,原木產量逐年降低,製材業首當其衝,隨著原木來源減少,相對地,製材產量也隨之降低,業者紛紛結束營業,至今在三義地區僅存東山製材所仍正常營運。

      三義的製材業見證了台灣木業由興盛到衰微的轉變,未來製材可能慢慢不被需要而走入歷史,期許藉由博物館的保存與記錄,揭開支持三義雕刻產業鏈鍊背後這重要推手的神秘面紗。

最後異動時間:2020-04-22 下午 06:03:34